第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笔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指定的依据
1.儿童的发展(个人本位)。2.社会的要求(社会本位)。3.学科的特性(学科逻辑)。4.学习心理学的伦理(心理逻辑)。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数学概念》、《儿童的几何概念》、《儿童的空间概念》、《儿童的时间概念》、《儿童的机遇观念的起源》。
关于知识的建构: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
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阶段1:个体只注重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判断的依据
阶段2:个体能注意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但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标准不确定
阶段3:个体同时兼顾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并能综合各方面特征作出判断
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二正确的感知物体数、量、形。三个标志: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数概念与运算:点数-说出点数-数序(自然数中的位置)-数的组成-相邻数-形成数概念
在《而然的空间概念》一书中,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最早的空间概念是拓扑性质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基本主张1.提供实物操作2.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顿悟。 凯米在《幼儿重新发明算数》指出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是日常生活情境和团体游戏。
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重点)
分组数学活动
特点:(1)幼儿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2)以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为
(3)教师为幼儿提供并投放合适的玩教具(4)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价值:(1)有利于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取得发展(2)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4)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数学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5)有利于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1)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降低(2)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投放材料(3)教师要及时观察并指导幼儿的学习(4)不可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途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1. 操作法: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焦距、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探索,
获得数学感知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 区分比较法、发现法和寻找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1. 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数学的科学美;数学的抽象美;数学的创造美
2. 渗透数形结合,辨“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借助幼儿园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学习数学;利用区角
活动合理投放材料,刺激儿童有效地数思维(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3. 充分利用空间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索与学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列乌申娜的研究:1.儿童在最初形成的是关于集合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关于作为统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的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掌握计数的技巧和数数的概念。(说明了什么?)
举例:关于儿童的辨数、认数和点数的掌握
辨数:能辨别出两堆不同数目物体的多少。认数:瞬时内不凭数数,只凭直觉说出物体数目
点数: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不会辨数就一定不会认数和点数,会认数不一定会点数,会点数就一定会辨数和认数,会认数则一定会辨数。数概念的发展规律:从辨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认数,再由认数发展到点数。
2.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式数学概念的基础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基础。学会计数的标志:会按数取物,并能说出总数。
举例:计数训练单纯的计数训练,并不能导致数概念的获得,感知集合的元素是学习计数的前提,是儿童初步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3.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助于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理解并形成这样一种包含关系,才能理解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每一个都包含在它的后继数里面,最后的数包含了全部所有数物体。
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阶段
1.3岁前,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2.3-4岁,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4岁左右,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5岁以后,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
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感官参与;寻找比较;游戏情境
格尔曼的正确数数5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顺序无关原则;抽象原则。 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学前儿童10以内的基数教育
1.计数(数数)教育基本顺序:口头数数---点数----说出总数
(1).按物点数(小班)
教学要点:教师示范,教会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一点数物体,并点数一个物体说一个数词。
教学变式: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一个数词;移动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数词。
(2).说出总数(小班)
教学要点:点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用画圈颜色等着重的方式,突出强调最后和数是所有物体的总数。 小结: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同一个过程教学中可分步骤进行。
2.按数取物(小班)
教学要点:通过设计活动,让幼儿练习按数取物。思考:你会怎样设计?
注意:1.设计活动要选择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活动材料。2.注重活动材料排列形式的多样化。
3.目测数数(中班)目测数数:即用眼睛代替手指的一一点数,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教学要点:用眼睛看一个物体,在心中默数一个数。
活动设计:看谁数的快
注意:在儿童掌握数的实际意义后进行。
4.按群计数(中班)
教学要点: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让幼儿逐步建立数群的概 ……此处隐藏4830个字……(3分)其次,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还是不等,可让幼儿在学数阶段对 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
这种一一对应逻辑观念的建立,是幼儿数概念学习和形成的必要心理准备。
第五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 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 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1、白鹅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2、教师讲解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