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李海东
摘要:2019年12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首先在湖北武汉爆发,在2020年新冠肺炎一路“高歌猛进”,席卷全国,给民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回望“战疫”来路,中华始终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团结一致,戮力同心,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起了抗疫现代卫生体系,为抗疫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社会重心开始转移到复工复产、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之上。在民生问题上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民众身体上的恢复,在后疫情时代更要抚慰大众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疫情防控,生命至上,心理疏导
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虽有局部的间断性爆发,但并没有形成大范围的爆发,依然在可控阶段,疫情防控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并不是说疫情的结束,而是指疫情在某种可控的范围之内与人类共生。由此可知“后疫情时代”不仅仅有时间的部分,也包括着空间部分。换言之,时间的部分主要是区别于疫情集中大规模的爆发,空间部分指的是疫情消停之地与肆虐之地并不是完全隔绝,而是相互关联甚至相互渗透。所以在“后疫情时代”给民众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上对于疫情爆发时间地点不确定性的恐惧。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对民众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 疫情对民众心理产生的冲击
(一)信任危机
在疫情爆发伊始就曾有人吹响了疫情防控的口哨,因为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不信任延误了疫情信息的上报,使得疫情防控在初期呈现失控状态。在疫情防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就曾因为提出“可防可控,不会出现人传人”、蹭热点抢发论文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高福院士论文的结论是基于当前资料的回顾性推论,相当于是一个“复盘”,并非隐瞒数据。这也可以看出来在生死面前,群众的茫然失措导致判断能力下降,忽视了科学逻辑推演过程,只注重实际发生的。此外在过去几年积攒的医患不信任状态也因疫情被点燃。如治愈者复阳、未检出感染而实际感染、对于疫苗安全性的怀疑等行为,都是因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的。这种不信任无疑加重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二)认知失控
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民众可以实时了解疫情防控的情况,确保了民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实时掌握感染者的活动轨迹,极大的提高了治疗和防控的效率。同时大数据的运用也加重了民众的恐慌,社会中的不法分子借助民众恐慌,认知失控的心理状态,编造、散播虚假的疫情信息,在民众面对疫情极度迷茫无奈之下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谣言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对民众而言不仅仅要面对疫情的袭击还有应对谣言的肆虐,导致很多民众认知失控,对国家而言不仅仅要进行疫情防控还要投入人力物力时间精力去应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这不仅仅造成了防疫资源的浪费,对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损害。民众因为专业技术知识的缺乏,疫情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媒体,一个公信力受损的政府发布的信息和一个报道不实信息的媒体,使得民众对于疫情信息的认识出现失控,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对生命顽强的不自信。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
(一)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疫情爆发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新冠疫情的抗击理念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疫情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最美逆行者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八个字,他们逆风而行,用血肉之躯构建了一道防疫的钢铁长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坚定理想信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黎明的曙光终将会刺破寂寥的黑夜。2020的新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灾难来的猝不及防,许多的生命都以数字为代号显示在大众视野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生命在灾难面前不堪一击,但是生命所展现的信念,足以撼天动地。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政府、社会、民众都要坚定必胜的理想信念。同时疫情是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甚至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大事,必须谨慎对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次新冠疫情让世界各国清楚的认识到大家同住地球村,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独善其身。这次新冠疫情也充分证明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只会使自己囿于困难之境。各国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互相接纳借鉴吸收改进彼此治疗方法和技术,从而构建起全世界的卫生应急管理系统,提高世界各国抗击风险的能力。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世界各国不同的诊疗技术可以互学互鉴,和谐共生。打破技术壁垒,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家交流,最终集思广益,共同打赢这场“抗疫战”。
(三)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系统,科学防控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应急管理措施还需要极大的完善,完善的现代化应急管理系统,应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完善。如在事前就要完善预警制度和上报制度,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所以要切实保护好“吹哨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流调分析、健康宝扫码登记等职能终端,大规模对适宜接种的人群免费接种疫苗,倡导在日常生活中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性活动,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对病毒传播的规律认识,及时调整防控举措,继续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调控、有效救治”等防控经验,尽快阻断疫情传播渠道,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势头。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具体措施
(一)人性化防疫工具和防疫方法
疫情的突发使得医疗物资紧缺,许多医护人员为节约防护服,一天不吃不喝。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到常态化之后,医疗物资得以充足供应,但是其使用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满足,所以应该加快改进防护服,以及其他紧缺性物资的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效率。
在接种新冠疫苗期间,全国各地大放奇招,有接种疫苗送礼品、上门接种的、编创疫苗宣传歌曲视频的,使人们从压抑的疫情环境环境中得到一丝的人间温暖,消除了民众对疫苗稳定性的顾忌。温暖了人心,抚慰了被创伤的心灵。
(二)运用新业态的传播媒介,主导舆论航向
政府要充分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威媒体发言权,让权威媒体发声,增开相应的专栏,适时进行信息公开。如充分运用直播平台,解答民众的疑惑,倾听民声,及时反馈,做到有问有答,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政府要时刻主导舆论的航向,而不是被舆论所左右。
官方快速准确的信息发布对疫情防控有实质性作用。面对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官方媒体需要从两方面提升。首先,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面对突发疫情,民众亟须了解真相,官方媒体应理解民众的需求,以官方数据为主,冷静叙事,讲清大局,不渲染情绪,少用官话套话,这样才能提高公信度,增强在舆论场中的引导力。其次,要提升新媒体素养,保证信息的易传播性。
(三)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对编造、传播虚假疫情信息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编造、传播虚假疫情信息不仅仅是浪费国家防疫资源,同时也给民众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当然加大惩罚力度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既是为了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宣示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和毅力。
(四)从人、财、物着手,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卫生应急管理系统
从此次疫情可以看出来,我国医护人员在地域、专业等方面分布极其不均为,基层医护资源相当薄弱,基础设施简陋,不具备应急能力。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鼓励医护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去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一方面他们需要深入社区走访、筛查,他们与民众的互动会影响到民众对于防疫政策的观感,影响大家对防疫的配合程度。因此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对大家的心理是很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他们在服务的时候可以看到哪一家,哪个人心理问题可能比较严重,需要心理疏导、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高翔、郁建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J],治理研究,2020年.
[2]赵宏《疫情防控下个人的权利限缩与边界》[J],比较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